日本或重新考虑美日关系。日本对美国忍无可忍,石破茂放特朗普鸽子,或重新考虑美日关系?
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取消北约峰会行程,背后暗藏对中东局势的谨慎评估与美日同盟的微妙调整。这一"策略性规避"不仅暴露美国亚太战略的疲态,更折射出日本在追随美国与维护自身利益间的艰难平衡——"缺席"或许正是亚洲国家应对华盛顿期待的新博弈方式。
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峰会前夕突然取消出席北约会议的计划,引爆国际舆论。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,被外务省以“各种情况”为由轻轻带过,但掩盖不了其背后更大的战略考量。在全球注视下,日本的这一“退席”动作,既是对中东战火骤起的警惕反应,也暴露出日美关系在表面联盟之下逐渐浮现的裂痕。日本作为北约“亚洲伙伴”的地位,或将面临重新评估。
首先必须承认,这是一个外交意义极为敏感的决定。石破茂自就任以来一贯表现出强化日美同盟、积极拥抱西方阵营的态势,尤其对北约的参与与合作更被视为日本“全球化安全外交”的延伸。从2022年起日本连续受邀出席北约峰会,这不仅象征其“半个北约成员”的地缘政治地位,也在美方主导下逐渐形成IP4机制,即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这四个印太伙伴,成为北约在亚太地区部署影响力的重要支点。此次峰会原本安排了北约与IP4的多边会晤,以及石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双边会谈,在当前中东局势紧张、俄乌冲突胶着的时刻,尤显关键。
然而,石破茂突然临阵退席,绝非“行程变动”这般简单。综合多家日本媒体及国际新闻的报道来看,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:一是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引发地区紧张升级,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国际露面风险;二是原计划中的IP4多边机制本次可能无法成形,特朗普方面的态度又迟迟未明确,使得石破的出席将流于象征,而非实质参与。
从日本立场来看,石破的退席更像是一种被迫的“抽身”。在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引发全球哗然、俄罗斯强烈谴责、伊朗发誓反击的背景下,整个中东已成新一轮全球火药桶,日本作为能源高度依赖中东的国家,显然不能无动于衷。一旦卷入美伊冲突,日本国内的能源安全、经济稳定甚至在野党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指责,都将成为执政党沉重的负担。石破此举,与其说是外交撤退,不如说是策略性规避,把不可控风险挡在门外。
IP4机制原本是美国力推的一体化印太战略结构,是其“北约印太化”野心的直接体现。但如今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三国领导人集体“缺席”,特朗普的计划无疾而终,反映出美国在亚太拉盟结派的努力已现疲态。三国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回避峰会,其实正是在传达一个信号:美国不能再一厢情愿地设定“游戏规则”,而亚太国家面对美俄对抗、以伊冲突、全球安全碎片化趋势之下,正在更多地寻求灵活应变的外交空间。
石破茂此次“不去”的决定,实则对美日关系提出了一记警醒。从安倍晋三到岸田文雄,日本对美国安全框架的追随一度达至顶峰,但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,美方外交政策更具个人色彩、突发性和交易性,对日本并不总是优先考虑。尤其在中东动荡与亚太局势可能被迫卷入双线冲突的格局中,日本必须审慎评估如何“不被当棋子”。石破此刻作出看似“消极”的决定,未尝不是为争取外交自主权做的一次试探。
当然,这一决定也暴露了北约内部在“全球化扩张”战略上遭遇的现实阻力。欧洲与亚太的利益结构并非天然一致,北约尝试将印太国家纳入其军事安全议程,固然受到美国鼓动,但本质上缺乏统一战略牵引力。而IP4机制的这次集体低调,也映射出北约“东进亚洲”的困难,如果没有战争正义与共同威胁作为支点,仅靠美国推动,机制本身缺乏生命力。
至于日本今后在北约体系中的角色,将取决于接下来的态势演变。如果中东局势升级为全面对抗,美伊开打或牵连其他力量,则日本恐将被迫在外交上进一步表态,而不是以“不出席”这种低调回避作为应对;反之,如果局势降温,石破茂也可能被批评为“未战先怯”,引发其国内右翼与亲美派的不满。可以预见,日本对美外交策略正在面临重塑,其未来要在“追随美国”与“维护自身利益”之间重新找平衡点。
当今的国际格局早已不是冷战思维主导的那一套可以解释的结构。美国依然习惯于将盟友置于其全球战略工具箱之中,不断输出自身设定的“正义”议题,而忽略这些盟友在本国政治、经济、社会风险上的现实掣肘。日本这次选择在北约峰会门前“掉头”,可能会被西方视为“不识大体”,但从其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,却是一个务实的决断。
在未来的地缘政治舞台上,日本将面临一个更难以周旋的环境。一方面要处理与美国的安保同盟所带来的长期承诺压力,另一方面又不能无视中东动荡、印太竞争、全球多极化趋势带来的新变量。石破茂这次的“退场”,更像是日本外交迈向灵活务实路线的一个标志动作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会看到更多亚洲国家用“缺席”回应华盛顿所期待的“配合”。这并非退缩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博弈开始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